ruier123
|
西南大學 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級學科名稱 |
哲學
| 專
業
名
稱 | 科學技術哲學
| 專
業
代
碼 | 010108
|
一、學科(專業)主要研究方向
序號 | 研究方向名稱 | 主要研究內容、特色與意義 | 研究生導師 (博導注明) | 1 | 科學技術與社會 | 主要研究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理解科學技術的本質,以及科學技術與政治、經濟、法律、倫理道德、文化價值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
| 孫道進(教授、博導) | 2 | 科學方法論 | 以科學發展的歷史成就與最新進展為主要材料來源,多角度的研究與揭示科學在本體論、認識論以及方法論上的重要意義,注重分析政治、經濟等社會因素對于科學知識形成的影響作用。
| 楊崗營(副教授,碩導) |
|
|
|
|
|
|
|
|
二、培養目標與學制及應修學分
培養目標(本表可不填政治標準):
根據現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狀況和科技哲學學科建設需要,培養在政治上有責任感、在專業上有良好基礎和獨立科研能力的科學技術哲學專業人才。
通過系統的學術訓練,要求本專業碩士生至少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對國內外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狀況及前沿發展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對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趨勢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對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現狀及問題有比較準確的把握,并在某些專業方向的研究上有獨到之處。
| 學制: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生2~5年,基本學習年限為3年。
應修學分:33
學分
其中
必修:23
學分(含必修環節4學分)
選修不低于:10
學分
|
三、課程設置(包括主文獻研讀、學術活動等必修環節)
類型 | 課程編號 | 課程名稱(含中英文) | 開課學期 | 學時 | 學分 | 任課 教師 | 考核 方式 | 備 注 | 必修課
| 公共課
| 11000001001 | 第一外國語
| 2 | 90 | 3 | 外國語學院
| 考試
|
| 11000002002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 2 | 36 | 2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考試
|
| 11000002004 |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
| 2 | 18 | 1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考試
|
| 平臺課
| 11010100011 | 哲學專題研究
| 1 | 36
| 2 |
導師組
| 考試 |
| 專業課
| 11010108024 | 中外主文獻研讀
| 2 | 36 | 2 | 郭慧云
| 考試 |
| 11010108025 | 科學哲學基礎
| 1 | 54 | 3 | 孫道進
| 考試 |
| 11010108026 | 技術哲學基礎
| 1 | 54 | 3 | 郭慧云
| 考試 |
| 11010108027 | 科學技術史
| 2 | 54 | 3 | 邱德勝
| 考試 |
| 選 修 課 | 11010108051 | 自然哲學前沿問題研究
| 2 | 54 | 2 | 孫道進
| 考查 |
| 11010108052 | 科學哲學前沿問題研究
| 2 | 54 | 2 | 邱德勝
| 考查 |
| 11010108053 | 技術哲學專題問題研究
| 3 | 54 | 2 | 郭慧云
| 考查 |
| 11010108054 | 科學思想史專題研究
| 3 | 54 | 2 | 邱德勝
| 考查 |
| 11010108055 | 科學技術與社會專題研究
| 3 | 54 | 2 | 導師組
| 考查 |
| 11010108056 | 環境哲學前沿問題研究
| 3 | 54 | 2 | 孫道進
| 考查 |
| 其它必修環節 | 開題報告
| 3 |
| 不計學分,完清審核簽字手續,向培養單位提交開題報告一份
| 學術活動:參加學術報告、前沿講座、學術研討等(至少5次)
|
|
| 2 | 提交學術報告手冊,導師簽字,培養單位核查
| 實踐活動:社會、教學和科研實踐活動(三選一)
|
|
| 2 | 導師審查簽字后向培養單位提交實踐報告一份或發表高水平論文的復印件
| 中期考核及論文進展檢查
| 4 |
| 不計學分,完清審核簽字手續,向培養單位提交相關材料各一份
| 同等學力補修課程 |
|
|
|
| 不計學分
|
|
|
|
| 不計學分
|
|
|
|
| 不計學分
|
|
|
|
| 不計學分
|
|
|
|
| 不計學分
| 注:1 .平臺課是指涵蓋本一級學科下所有二級學科或相近二級學科群共有的基礎性課程,可根據實際情況開設。
2 .按一級學科制定培養方案者應在專業必修課備注欄內標明所屬二級學科。
3 .必修環節在研究生畢業前必須完成,構成答辯的必備條件
四、培養方式與方法
培養流程與要求,檢查與考核,質量監督等措施:
碩士生采取課程學習與論文并重的原則,用于學位論文研究時間不得少于1年。
1.制定培養計劃
第一學期內在導師或導師組的指導下制定“碩士生個人培養計劃”一式兩份,一份由研究生自己保存,一份報所在培養單位備案。其中本專業碩士研究生原則上至少跨專業選修1門課程。
2.主文獻研讀
在開題報告前認真研讀本學科專業主文獻,填寫主文獻閱讀報告記錄,提交導師審核。
3.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是學位論文研究的一個重要環節。碩士生學位論文開題時間放在第三學期或第四學期初,可與中期考核同時進行。培養單位根據研究生選題情況,按二級學科成立若干開題報告審查小組。審查小組由具有研究生培養經驗、副高以上職稱的專家3-5人組成,對論文選題的可行性進行論證,分析難點,明確方向,以保證學位論文按時完成并達到預期結果。
4.學術活動
碩士生應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如學術報告、前沿講座、學術研討等,在學習期間(一般在中期考核前)須參加學術活動不得少于5次(其中參加省級、全國或國際性學術會議不少于1次),做學術報告不少于1次。參加學術會議和作學術報告后應填寫“研究生參加學術活動記錄冊”,提交導師審查。
5.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包括教學實踐、社會實踐和科研實踐,碩士研究生可任選其中一項實踐。在完成實踐活動后應提交實踐報告一份或發表高水平論文的復印件,提交導師審查簽字。
6.中期考核
根據本單位研究生規模和學科點現狀,按照學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實施辦法提出本單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的具體時間和辦法,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學期初進行。
A、考核在培養單位統一組織領導下,由各專業負責實施,組成包括培養單位(學科)負責人、導師代表、班主任等在內的若干考核小組(每組成員3-5人)進行考核,同時較廣泛地聽取其他教師的意見。
B、業務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課程學習是否達到規定要求,通過課程學習反映出來的科研及思維能力;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學生工作組會同有關人員進行。
C、填寫“西南大學研究生中期考核自我評估表”,對被考核研究生作出結論性意見。
D、經過中期考核的碩士研究生,按考核結果分3種流向:
a)
碩-博連讀:具體要求見學校相關文件規定。
b)
進入碩士論文階段:學習成績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論文為主要參照),可進入碩士論文階段,繼續完成碩士學業。
c)
中止學業:個別成績較差,明顯表現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繼續攻讀學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未改正者中止其學業,按學籍管理的有關規定,發給相應證書。
7.學位論文中期進展及檢查(列出時間、具體組織形式等)
|
五、科研能力與水平及畢業與畢業論文的基本要求
科研能力與水平的基本要求(列出可證明其科研能力與水平的檢驗標志):
碩士研究生畢業前應具有基本的本學科學術研究能力,包括文獻查閱能力、問題分析能力、論著寫作能力、思想觀點的系統表達能力等。學位論文應達到基本的學術水平要求,并具備學術規范性和一定創新性,否則不準予畢業及獲得學位。
| 畢業與畢業論文的基本要求(包括畢業條件、畢業論文等方面的要求):
在學校規定年限內,按培養方案的規定完成課程學習、學分要求和必修環節,成績合格,完成畢業論文并通過答辯,經審查合格者,準予畢業。
碩士研究生確因學業優秀,經本人申請,指導教師和所在培養單位同意,報研究生院批準,可以申請提前畢業,但在校時間不得少于二年。凡申請提前畢業者,應當達到以下基本條件:
1.中期考核結論為優秀或在校期間被評為優秀研究生;
2.人文社會學科類在申請畢業答辯前公開發表屬于畢業論文研究組成部分的2篇A類學術論文,自然科學類在申請畢業答辯前公開發表屬于畢業論文研究組成部分的2篇A1學術論文。學術論文界定標準以學校最新發文公布為準。
|
六、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
(包括學術水平、創造性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資格要求:
學術成果按照學校學位委員會有關規定執行。成果無侵犯他人著作權行為,沒有發表有嚴重科學性錯誤的文章、著作和嚴重歪曲原作的譯作。
內容要求:
對所研究的課題有新見解或新成果,對本學科發展或經濟建設、社會進步有一定意義;必須是一篇系統完整的、有創造性的學術論文;一般不應少于3萬字;應在導師指導下由碩士研究生本人獨立完成。
技術規范要求:
自己的研究結果與他人的觀點、材料、數據等不相混淆,引用他人的觀點、材料、數據等注明來源;獨立完成論文,在準備和撰寫過程中接受導師指導、采納專家建議、獲得他人幫助等應實事求是地表示感謝,但不能把未對論文提供幫助的名人等列入致謝之列;涉及到的背景知識、引用的資料和數據準確無誤,所用概念、術語、符號、公式等符合學術規范,沒有嚴重錯誤或使用嚴重錯譯的譯文;對問題的論述完整、系統、邏輯嚴密,關鍵詞得當;語言精練,語句符合現代漢語規范,錯別字、標點符號錯誤、外文拼寫錯誤、筆誤和校對錯誤等總計不超過論文的萬分之三(按排版篇幅計)。
按學校要求,在《學位論文原創性聲明》和《學位論文版權協議書》上簽名,并附在學位論文首頁。
具體格式按照《西南大學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及打印要求》執行。
|
七、主文獻研讀課程書目(列出本學科專業的必讀文獻,不夠可另附頁)
序 號 | 著作或期刊的名稱(列出本學科的必讀書目和重點期刊,數量要精,水平要高,一些專業參考書可放入課程檔案中,按二級學科分別排列,不夠可另附頁)
| 作者或出版單位 | 1
| 《自然辯證法研究》
| 自然辯證法研究會
| 2
| 《自然辯證法通訊》
| 中國科學院
| 3
|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 山西大學
| 4
| 《哲學研究》
| 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
| 5
| 《哲學動態》
| 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
| 6
| 《自然》雜志
| 自然雜志社
| 7
| 林德宏《科技哲學十五講》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8
| 孫道進《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研究》
| 人民出版社
| 9
|
約翰·洛西《科學哲學歷史導論》
| 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 10
| 賴欣巴哈《科學哲學的興起》
| 商務印書館
| 11
| 丹皮爾《科學史——及其與科學和宗教的關系》
| 商務印書館
| 12
| 舒煒光、邱仁宗《當代西方科學哲學》
| 人民出版社
| 13
| 瓦脫夫斯基《科學思想的概念基礎——科學哲學導論》
| 求實出版社
| 14
| 李建會《生物學哲學》
| 北京師大出版社
| 15
| (德)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
| 商務印書館
| 16
| (美)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
| 南京大學出版社
| 17
| (加)威廉·萊斯《自然的控制》
| 重慶出版社
| 18
| 戴斯·賈斯丁《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導論》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19
| 李約瑟《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
| 歐內斯特·內格爾《科學的結構》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1
| 劉鈍、王揚宗編《中國科學與科學革命》
| 遼寧教育出版社
| 22
| 洛伊斯·瑪格納《生命科學史》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23
| 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4
| 伊安·巴伯《科學與宗教》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5
| 恩斯特·馬赫《認識與謬誤》
| 東方出版社
| 26
| 科林武德《自然的觀念》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27
| 約翰·沃特金斯《科學與懷疑論》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8
| 保羅·法伊爾阿本德《自由社會中的科學》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9
| 卡爾·波普爾《客觀知識》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30
| 弗拉森《科學的形象》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31
| 伊·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